从政府方面看,随着经济增速下降,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土地等非税收入的增速也会大幅下降,银行由于风险加大,贷款更为谨慎。这些都会影响到政府的投资能力,以及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能力。从防过热、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到稳定经济增长,政府宏观调控也面临新的考验。
从社会方面看,随着竞争加剧,财产责任风险加大,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善,社会信任度降低等问题也将突出;对低收入群体、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援助能力不够的问题也将突出。
综合看,我们正面临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型,面对空前的风险与挑战,坚持底线思维,首先就要清醒全面地认识面临的这些风险和挑战。
坚持底线思维必须充分认识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我们面对的重要机遇。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仍然是长期和最根本的任务。其具体表现就是持续快速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一过程首先有巨大、可持续的内需增长潜力。中国的消费市场是以十几亿人口,从人均GDP6000美元左右,向5万美元左右跨越所支撑起来的,其规模和潜力都是史无前例的。人均GDP5万美元左右,对应的必然是发达国家居民目前达到的消费水平和相应的市场规模。2012年按照常住人口统计,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按照户籍人口统计,只有36%,而发达国家均在70%以上。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中还有2亿人左右居住在镇域内。城镇化的任务和潜力仍然非常巨大。随着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以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和购买力提高,各类消费需求必然会持续扩大。综合分析,未来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和潜力决不可低估。
这一过程有较好的要素供给保障。从资金方面看,2012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91万多亿元,远大于当年36万多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生产建设的资金供给比较充裕。从人力资源方面看,尽管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存在潜在威胁,但远未成为现实,就业不足仍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中国的劳动力供给潜力仍然十分巨大。技术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跟随利润流动的各类技术将继续向我国转移,我们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包括原始创新也在加快发展。总体看,我国未来的发展在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供给方面具有较好保证。
以上条件决定了我国持续较快推进现代化是可能和可行的,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必将释放巨大的发展红利,城镇化瓶颈的消除必将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坚持底线思维必须周密筹划,果敢行动,重在实效。面对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型,面对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挑战,必须从最坏的方面进行准备,向最好的方面奋进开拓。必须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全局、审时度势,从大局出发,周密筹划可行方案和路径。也应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看准的目标、可行的方案就要果敢决策,毫不动摇。要在见实效上下功夫,用改革开放实质性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的转变回应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让中国梦不断增强感召力和凝聚力。(《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