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结婚费用高涨的原因之一是根深蒂固的“面子”文化作祟。东亚各国传统中,结婚的一项重要开支是举办婚礼。近些年,豪华酒店、名牌婚纱、高档婚宴似乎成了公认的标准。一些商家利用人们的攀比心理,借机抬高婚庆服务价格。结婚费用高涨令韩国人又爱又恨。在娱乐文化发达的韩国,影视剧中梦幻般的婚礼场景,明星结婚时的盛大场面,成为不少年轻人心中的向往。但高昂的费用却令他们望而却步。韩国《中央日报》称,目前正在准备结婚的上班族中有88%的人都希望能缩减结婚花费,“礼单、礼物费用”是首先要缩减费用的项目(69%),其次为“结婚用品(48%)”、“婚纱摄影等仪式费用(29%)”、“聘礼(25%)”。为扭转这股奢侈婚礼风,韩国组织了多场集体婚礼,LG集团年初宣布职员婚礼规模的具体规定,专务以上级别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得选择特级酒店等豪华场所结婚。
在中国国内,不久前由某婚恋网和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联合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称,80后单身女性心目中的“恋爱起步价(指期望的男友月工资)”为:上海9964元、深圳8437元、北京8149元…网上流传的一份“中国十大城市娶老婆成本排行榜”中,包括买房买车、购置家电家具、办婚礼、度蜜月等花销,北京平均成本要202.8万元。有网友感慨称,“月收入不超5000元的吊丝们,恐怕要孤老终生了。”
俄新网不久前报道了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市长乌斯莫诺夫颁布的一项禁令禁止举办豪华婚礼。该市政府的禁令称,大操大办的婚礼进一步加剧了乌兹别克斯坦国内的社会不公,将会导致大部分居民走向贫穷。此前,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也下令对举办过分奢华婚礼的人处以罚款,借此鼓励人们节俭。他要求严格规定参加婚礼的人数、用餐和车辆数量,并制定罚款数目。俄《观点报》称,在中亚不少国家,高额的结婚费用让许多家庭不堪重负,生活陷入贫困。吉尔吉斯斯坦去年GDP只有58.7亿美元,但该国民众每年用于婚礼的费用却高达10亿美元,该国平均每场婚礼需花费8000多美元,结婚前,男方要向女方送巨额彩礼。一些贫困家庭为给孩子办个隆重婚礼,不得不向银行贷款,甚至借高利贷。由于结婚费用过高,许多地区古老的抢亲风俗也死灰复燃。吉国有1/3的已婚妇女都是被丈夫从街头或其他地方抢到家的。吉国“妇女援助中心”主席阿雷姆库洛娃表示,在吉国每年大约发生1.1万起抢亲事件,其中约有2000名女孩遭受暴力。
消费主义推高市场行情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教授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婚姻从来都与金钱有密切关系,从人类进入商品社会即是如此。而现代社会人们在婚姻、恋爱方面的花费越来越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让很多人有能力在婚姻、恋爱方面花更多的钱。当很多人花得起这份钱时,“市场行情”自然水涨船高。一些没有经济基础的人迫于社会压力,也被迫硬着头皮跟随这个潮流。
周宁说,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消费欲望被不断刺激,消费主义观念盛行,这也成为整个社会的风气。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活方式。但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在推动消费主义盛行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比如金钱至上、为了满足物质欲望不择手段等。
在乌干达《新视野》报上,该国著名评论家图穆希米3月4日撰文对当地“一切向钱看”的婚姻表示痛心疾首,称“人类最宝贵的财产不是金钱和财富,而是依靠心灵”,但越来越多的乌干达人却对此视而不见,在择偶时一味强调对方的收入、财产、门第出身,“倘若耶稣回到今天,可想而知他会恼火成什么样”。然而作者对这种风气同样一筹莫展,承认“扭转时俗难于登天”,只能希望“伟大的信仰”可以拯救世人的“浅薄见识”。